“光景”因光照产生的景象影子便是因光照产生的所以“影”当为“
“光景”,因光照产生的景象。影子便是因光照产生的,所以“影”当为“景”。后来,人们根据葛洪《字苑》将“景”改写为“影”,并且逐渐约定成俗,于是导致后世之人都不能明白“景”的意思了,这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。
17.11太公《六韬》,有天陈①、地陈、人陈、云鸟之陈。《论语》曰:“卫灵公问陈于孔子。”《左传》:“为鱼丽之陈②。”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。案:诸陈队,并作陈、郑之陈。夫行陈之义,取于陈列耳,此六书③为假借也。《苍》《雅》及近世字书,皆无别字;唯王羲之《小学章》,独阜傍作车,纵复俗行,不宜追改《六韬》《论语》《左传》也。
姜太公撰的《六韬》中,有天陈、地陈、人陈、云鸟之陈。 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说:“卫灵公问陈于孔子。”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中说:“为鱼丽之陈。”一般的版本全都写成“阜”旁加上“车乘”的“车”。据考证:各种军队陈列队行,全都写作为“陈国、郑国”的“陈”。“行陈”的意思,乃是取义于陈列而来的,这在六书中属于假借法。 《苍颉篇》《尔雅》以及近代的字书中,都没有写成别的字样的;唯有王羲之的《小学章》,单独将“陈”写成了“阜”字旁加上“车”,即使这种写法在世间通行,也不应当再去更改《六韬》《论语》《左传》中的“陈”字了。 陈:即后世所谓的阵。 鱼丽之陈:古时战阵名。杜预注为:“《司马法》:‘车战二十五乘为偏。’以车居前,以伍次之,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。五人为伍。此盖鱼丽陈法。”(《春秋左传注》) 六书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
“阵”古时为“陈”,取义于陈列。这固然没错,但是今天提到布阵,一定是“阵”,而不是“陈”,所以,不必改“阵”为“陈”,但是应当知道“阵”的本来乃是“陈”。当然,对于古书典籍中的“陈”字,自然是不要再去改动了,否则,将来人们连“阵”字的本来也会无从知晓了。
17.12《诗》云:“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。”《传》云:“灌木,丛木也。”此乃《尔雅》之文,故李巡①注曰:“木丛生曰灌。”《尔雅》末章又云:“木族生为灌。”族亦丛聚也。所以江南《诗》古本皆为丛聚之丛,而古丛字似②字,近世儒生因改为,解云:“木之高长者。”案:众家《尔雅》及解《诗》无言此者,唯周续之③《毛诗注》音为徂会反,刘昌宗④《诗注》音为在公反,又祖会反。皆为穿凿,失《尔雅》训也。
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中说:“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。”《毛诗传》中说:“灌木,就是丛生的树木。”这是《尔雅》中的话,所以,李巡注《尔雅》时说:“树木丛生称为灌。”《尔雅》中这一解释的最后又说:“树木族生称为灌。”族,也就是丛聚的意思。所以,江南一带的《诗经》古本全都写作“丛聚”的“丛”,而古时的“丛”字近似于“”字,近代的一些儒生们因此将“丛”字改写为“”字,并且解释说:“树木中长得最高的。”据考证:各家的《尔雅》批注和《诗经》解释都没有这样讲的,只有周续之的《毛诗注》中把这个字的读音注为徂会反,刘昌宗的《诗注》中把这个字的读音注为在公反,也注为祖会反。这些全都是穿凿附会,违背了《尔雅》的训义。 李巡:东汉汝南人,曾为《尔雅》作注。 :古最字。 周续之:字道祖,雁门人,事见《宋书》。 刘昌宗:晋人,著有《周礼音》《仪礼音》等。
“丛”与“最”,古时字型相似,固然不错,然而意思却绝然不同。后世儒生居然能将“丛木”解为“树木中长得最高的”,这也算是望文生义的典型了。其实,只要他们略加思索,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。
17.13“也”是语已①及助句之辞,文籍备有之矣。河北经传,悉略此字,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,至如“伯也执殳”②,“于旅也语”③,“回也屡空”④,“风,风也,教也”,及《诗传》云:“不戢,戢也;不傩,傩也”,“不多,多也。”如斯之类,傥削此文,颇成废阙。 《诗》言:“青青子衿。”《传》曰:“青衿,青领也,学子之服。”按:古者,斜领下连于衿,故谓领为衿。孙炎、郭璞注《尔雅》,曹大家⑤注《列女传》,并云:“衿,交领也。”邺下《诗》本,既无“也”字,群儒因谬说云:“青衿、青领,是衣两处之名,皆以青为饰。”用释“青青”二字,其失大矣!又有俗学,闻经传中时须也字,辄以意加之,每不得所,益成可笑。
“也”字是在文中用作语末词和助语的词,文章典籍中都会用到它。黄河以北地区的经书和传记中,全都省略了这个字,而其中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省略的,比如“伯也执殳”,“于旅也语”,“回也屡空”,“风,风也,教也”,以及《毛诗传》中所说的:“不戢,戢也;不傩,傩也”,“不多,多也。”诸如此类,倘若也省略了“也”字,文辞的意思就会残缺不全。 《诗经·郑风·子衿》一诗中说:“青青子衿。”《毛诗传》中说:“青衿,即是青色的衣领,指学子们所穿的服装。”据考证:古时候,衣服领子斜着下来与衣襟连在一起,所以将衣领称作为衿。孙炎、郭璞注《尔雅》,曹大家注《列女传》,都说:“衿,就是衣服的交领。”邺城的《诗经》版本,因为没有“也”字,儒生们因此错误地解说成:“青衿、青领,是衣服上两个地方的名称,都用青色作为装饰。”用这样的说法来解释“青青”两个字,实在是莫大的错误!还有一些平庸的学人,听说经典传记之中时常需要“也”字,就根据自己的意思随意添加,常常添加得极不适当,更加可笑。 语已:即语末。 伯也执殳:见于《诗经·卫风·伯兮》。殳,古时的一种兵器,多用作仪仗。 于旅也语:见于《仪礼·乡射礼》。旅,次序。 回也屡空:见于《论语·先进》。屡空,时常空乏,指贫穷。 曹大家:即班昭,因嫁给曹世叔,人称曹大家。
本段谈论了“也”字的用法,虽然只是语末词和助词,但是在很多地方,这个“也”字是不可缺少的,一旦缺少了,意思就会不完整。但是,如果盲目地去添加“也”字,也是不当的。要真正把握这个“也”字,必须对古时的语法有着深入的了解,否则就会徒增笑话。
- 花艺师是做什么的[图]
- 基层公务员如何晋升呢?[图]
- Offer大作战——职业选择篇:广阔天地,何去何从?[图]
- 地铁安检员面试通关必备能力[图]
- SEO是什么职业岗位[图]
- 航空地勤是什么工作[图]
- 留学咨询顾问就业前景大揭秘![图]
- 房地产策划面试如何准备?[图]
- 「职场问答」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?[图]
- 经常掏耳屎不利于孩子健康[图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