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两句:子贡在公元前484年出使齐、吴、越、晋,说吴王伐齐,至公元前473年吴之灭为十二年,在十二年中鲁、齐、吴、越、晋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此言十年,举其成数。
【译文】公元前484年,齐国主持政务的大夫田常想在齐国夺取政权,他害怕高氏、国氏、鲍氏、晏氏这几家大夫反对,就调动这几家大夫的兵力去攻打鲁国。鲁国子贡多才多艺,擅长外交,他听到了这个消息,挺身而出,游说诸侯,挽救鲁国的危亡。
子贡首先到了齐国,见到田常之后,装着不知齐国军队已经出动的样子对田常说:“听说您要出兵伐鲁,我特地赶来给将军献计。”田常看了一下子贡说:“先生是替鲁国来做说客的吧,不必多言了,攻打鲁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。”子贡不慌不忙地说:“田将军攻打鲁国是一个错误。”田常说:“我倒要听听先生的高见。”子贡说:“鲁国的城墙又薄又矮,它的护城河又浅又窄,它的国君愚昧不仁,大臣虚伪无用,老百姓害怕打仗,这样的国家不能跟它交战。田将军应该去攻打吴国。因为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,护城河又宽又深,武器精良,士气旺盛,还有能人指挥,而吴王雄心勃勃要北上称霸。”田常听了子贡的话,立刻变了脸色,厉声说:“先生为何戏弄我,用颠倒话来指教我。”子贡态度严肃地说:“选择作战对象,要看打仗的目的。如若是为了增强国力,扩大土地,就要打弱小的敌人;如若是为了国内的政治需要,削弱竞争对手,就要打强大的敌人。田将军,你在国内的政治对手是高氏等几家大夫,现在派他们去攻打弱小的鲁国必然取胜,到时必然使这几家大夫的地位得到提高。可你自己得不到任何好处,想成大业就更难了。如果派他们去攻打吴国,齐国军队必然失败,这是借吴国之兵削弱你的政治对手,这样将军才能成就大业。请将军三思。”田常见子贡说穿了他攻打鲁国的真正目的,暗自吃惊,十分佩服子贡的才智,同时也恍然大悟,觉得子贡说的对。他沉吟了一会,用讨教的口气对子贡说:“先生说的很对。只是我已下达了进攻鲁国的命令,军队已经开拔,中途改变作战目标,容易引起齐国君臣的议论和怀疑。”子贡说:“田将军可以让齐国军队停止前进,再做一次实战演习,拖延时间。我立即到吴国去,说服吴国派兵救鲁,并向齐国发动进攻,你就趁势命令齐国军队与吴国军队交战。”田常答应了子贡的要求。
子贡到了吴国,对吴王夫差说:“现在齐国发兵攻鲁,如果齐国灭掉了鲁国,力量强大了再来攻吴国,吴国就危险了。反过来,如果吴国援救鲁国,大王就会获得扶弱锄强的好名声,这是您称霸中原的大好时机。”吴王夫差说:“先生说的很对。只是吴国援助鲁国,就要和齐国打仗,越国在背后攻击吴国怎么办。”子贡说:“大王不用担心,我去会见越王,让他出兵助你攻打齐国。”吴王夫差说:“要是那样,我就放心了。”于是子贡就前往越国。
越王勾践听说子贡来访的消息非常高兴,亲自到国都郊外迎接子贡。子贡说:“齐国派兵攻打鲁国,我奉使到吴国请夫差大王派兵救鲁国。可吴王害怕越国背后攻击他,对我说,等我灭了越国再援救鲁国。这说明越国的处境很危险。”越王勾践恭敬地向子贡拜了两拜,说:“请先生指教。”子贡说:“现在大王只要发兵相助吴王,多送些财宝,吴王就不会攻越国而去救鲁国和齐国打仗。如果吴王打了败仗,越国可以乘机雪耻。即使吴王打了胜仗,他也会把军队开到晋国去,与晋国争霸。我再到晋国去会见晋国国君,让晋国配合齐国攻打吴国,这样吴国的势力一定会被削弱,那时越国出头的日子就到了。”越王非常高兴,随即派了使臣送给吴王很多礼物,还派了一支军队相助吴王。吴王十分满意,放松了对越国的戒备,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攻打齐国。
子贡离开越国,又急忙赶到晋国。子贡对晋国国君说:“现在吴国即将与齐国开战,如果齐国战败了,吴王一定会把军队开到晋国来争霸。”晋国国君大为恐慌,向子贡讨教对策。子贡回答说:“修造武器,休养士卒,做好准备,等待吴军。”晋君大喜。
子贡离开晋国,回到鲁国向孔子复命去了。吴王夫差果然带兵与齐国军队在艾陵展开大战,吴军大败齐军,俘虏了齐国的七个将军。但是吴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。吴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果然把军队开到了晋国,要与晋军决一雌雄,争当霸主。晋国早已做好了准备,在黄池迎战吴军。晋军以逸待劳,打败了吴军。越王听到这一消息,渡江袭击吴国,打到离吴国都城只有七里远的地方,吴国太子也战死了。吴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,赶快离开晋国回都,委曲求全地向越王讲和。越王见一时还消灭不了吴军,暂时退回越国。吴国连续受到齐国、晋国、越国的攻击,元气大伤,一蹶不振。越国则越战越强,在此后的四年中,吴越两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,吴军都失败了。最后越军攻破吴都,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奸相太宰嚭,吴国灭亡了。三年后,越国称霸东方。
外交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。和平时期,国与国之间互相访问增进友谊。几个国家打仗,外交的任务是寻找朋友,孤立敌人。子贡为了使鲁国免遭齐国的进攻,巧妙地利用了齐国田常企图夺权、吴王夫差意欲争霸、越王勾践伺机报仇、晋国想要保持盟主地位,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,充分运用他擅长说理的外交才能,晓以利害,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,让大国互斗,使鲁国得到平安。子贡一出,存鲁、乱齐、破吴、使越称霸东方,在春秋列国的斗争中,建立了外交奇功,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。
商君列传
本篇选自《商君列传》。商君,即战国时在秦国变法的商鞅。商鞅,本为姬姓,是卫国的公孙,破落后便以公孙为姓,名鞅,史称公孙鞅,因是卫国人,又称卫鞅。卫鞅到秦国变法,被封为商君,于是史称商君、商鞅。
《史记》中有一系列改革家的传记,如孙子、吴起、管仲、田单、赵奢、李牧等。最成功的改革家是商鞅、赵武灵王两人。商鞅变法,改革社会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意识形态各个领域,是古代史上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。这场社会变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。在中国历史上,自上而下的改革大都失败,如王安石变法、戊戌变法等。商鞅变法,最后仍然流血,个人免不了悲剧下场,但他的彻底改革,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,进而统一天下,给历史留下了光彩的篇章。商鞅改革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,最重要的有两条:第一条,秦国国君孝公自始至终坚决支持;第二条,商鞅足智多谋,处事果决。商鞅驳斥保守派的辩论,他变法之初的立木取信、惩处公子虔等就表现了他是一个坚毅刚强而有智谋的人。这个故事着重谈商鞅变法的智慧。
商君者,卫之诸庶孽公子也,名鞅,姓公孙氏,其祖本姬姓也。鞅少好刑名之学,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。公叔座知其贤,未及进。会座病,魏惠王亲往问病,曰:“公叔病有如不可讳,将奈社稷何?”公叔曰:“座之中庶子公孙鞅,年虽少,有奇才,愿王举国而听之。”王嘿然。王且去,座屏人言曰:“王即不听用鞅,必杀之,无令出境。”王许诺而去。公叔座召鞅谢曰:“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,我言若(10),王色不许我。我方先君后臣,因谓王即弗用鞅,当杀之。王许我。汝可疾去矣,且见禽(11)。”鞅曰:“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?”卒不去。惠王既去,而谓左右曰:“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,岂不悖哉(12)!”
公叔既死,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,将修缪公之业(13),东复侵地(14),乃遂西入秦(15),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(16)。孝公既见卫鞅,语事良久,孝公时时睡,弗听。罢而孝公怒景监曰:“子之客妄人耳(17),安足用邪!”景监以让卫鞅(18)。卫鞅曰:“吾说公以帝道(19),其志不开悟矣。”后五日,复求见鞅(20)。鞅复见孝公,益愈(21),然而未中旨(22)。罢而孝公复让景监,景监亦让鞅。鞅曰:“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(23),请复见鞅。”鞅复见孝公,孝公善之而未用也。罢而去。孝公谓景监曰:“汝客善,可与语矣。”鞅曰:“吾说公以霸道(24),其意欲用之矣。诚复见我,我知之矣。”卫鞅复见孝公。公与语,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(25)。语数日不厌。景监曰:“子何以中吾君(26)?吾君之欢甚也。”鞅曰:“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(27),而君曰:‘久远,吾不能待。且贤君者,各及其身显名天下,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(28)?’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,君大悦之耳。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(29)。”
孝公既用卫鞅,欲变法(30),恐天下议己。卫鞅曰:“疑行无名,疑事无功(31)。且夫有高人之行者,固见非于世(32);有独知之虑者,必见敖于民(33)。愚者暗于成事(34),知者见于未萌(35)。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。论至德者不和于俗(36)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,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(37);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礼。”孝公曰:“善。”甘龙曰:“不然。圣人不易民而教(38),知者不变法而治。因民而教(39),不劳而成功;缘法而治者(40),吏习而民安之。”卫鞅曰:“龙之所言,世俗之言也。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(41)。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(42)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(43)。三代不同礼而王,五伯不同法而霸(44)。智者作法,愚者制焉(45);贤者更礼,不肖者拘焉。”杜挚曰:“利不百,不变法;功不十,不易器。法古无过,循礼无邪。”卫鞅曰: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故汤、武不循古而王,夏、殷不易礼而亡(46)。反古者不可非,而循礼者不足多(47)。”孝公曰:“善。”以卫鞅为左庶长(48),卒定变法之令(49)。
令民为什伍(50),而相牧司连坐(51)。不告奸者腰斩,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,匿奸者与降敌同罚。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,倍其赋。有军功者,各以率受上爵(52);为私斗者,各以轻重被刑大小(53)。戮力本业(54),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(55)。事末利及怠而贫者,举以为收孥(56)。宗室非有军功论,不得为属籍(57)。明尊卑爵秩等级(58),各以差次名田宅(59),臣妾衣服以家次(60)。有功者显荣,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(61)。